腫瘤篩查
一、肺癌篩查
(參考肺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
肺癌是我國 30 年來發生率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在 21 世紀開展的第三次死因回顧調查顯示肺癌已居癌癥死亡原因首位。我國肺癌死亡率在 44 歲以前的人群中處于較低水平,45 歲以后快速上升,80~84 歲達到峰值(416.0/10 萬),其后有所下降。
(一)危險因素
1.吸煙和被動吸煙。吸煙是目前公認的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香煙在點燃過程中會形成 60 余種致癌物。被動吸煙也是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主要見于女性。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慢性炎癥引起的氣道病變,可導致肺泡破壞,支氣管腔狹窄,終末期出現不可逆性肺功能障礙。
3.職業暴露。多種特殊職業接觸可增加肺癌的發病危險,包括石棉、氡、鈹、鉻、鎘、鎳、硅、煤煙和煤煙塵等。
4.肺癌家族史和遺傳易感性。肺癌患者中存在家族聚集現象。這些發現說明遺傳因素可能在對環境致癌物易感的人群和(或)個體中起重要作用。
5.其他。與肺癌發生有關的其他因素還包括營養及膳食、體育鍛
煉、免疫狀態、雌激素水平、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人乳頭瘤病毒)、肺部慢性炎癥、經濟文化水平等,但其與肺癌的關聯尚存在爭議,需要進一步研究評價。
(二)高危人群
1.吸煙:吸煙包年數≥30 包年,包括曾經吸煙≥30包年,但戒煙不足 15 年(吸煙包年數=每天吸煙的包數(每包 20 支)×吸煙年數)。
2.被動吸煙:與吸煙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 年。
3.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4.有職業暴露史(石棉、氡、鈹、鉻、鎘、鎳、硅、煤煙和煤煙塵)至少 1 年。
(5)有一級親屬確診肺癌(一級親屬指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
(三)肺癌篩查策略
1.適用人群。根據《中國肺癌篩查標準》和《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1)》,建議對高危人群、50-74歲人群進行肺癌篩查。
2.篩查方法。推薦采用低劑量螺旋 CT(LDCT) 。
二、乳腺癌篩查
(參考中國女性乳腺癌篩查指南2022年版)
乳腺癌已經成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女性健康。中國女性的乳腺癌發病高峰年齡為 45 歲左右,比歐美女性早 10~20歲,而且致密性乳腺的比例高。(一)危險因素
1.月經初潮年齡和絕經年齡與乳腺癌的發病有關。
2.初次足月產的年齡越大,乳腺癌發病的危險性越大。
3.哺乳總時間與乳腺癌危險性呈負相關。
4.有乳腺癌家族史、高脂飲食、肥胖、外源性雌激素過多攝入可增加發生乳腺癌的危險。
(二)高危人群篩查
攜帶乳腺癌易感基因的人群或存在下列情況之一者為高風險人群:(1)有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乳腺癌家族史;(2)有乳腺癌病史的女性;(3)有胸部放療史(30歲之前累積放療劑量≥10 Gy);(4)40歲以前被診斷為乳腺導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小葉不典型增生(ALH)或小葉原位癌(LCIS)。
1.攜帶乳腺癌易感基因的健康女性:(1)攜帶高外顯率易感基因(BRCA1、BRCA2、CDH1、PALB2、PTEN和TP53)的健康女性推薦:①18歲開始對乳腺有自我意識的定期BSE;②25~29歲,在乳腺自我檢查(BSE)和臨床乳腺查體(CBE)(1次/6~12個月)的基礎上,1次/年乳腺超聲檢查;③30~75歲,在BSE和CBE(1次/6~12個月)的基礎上,1次/6個月乳腺超聲檢查,1次/年乳腺X線(TP53有害突變除外)或乳腺MRI(X線和MRI交替進行);④75歲以上人群考慮個體化篩查方案。(2)除高外顯率基因以外其他易感基因需結合基因類型以及家族史綜合考慮,篩查的強度介于攜帶高外顯率易感基因和其他高風險人群之間。
2.不攜帶乳腺癌易感基因的其他高風險人群:(1)18歲開始有自我意識的定期乳腺自查;(2)從確定其高風險開始,在自查的基礎上每6~12個月CBE一次;(3)于家族中乳腺癌最小發病年齡提前10年或確定其高風險開始,但≥25歲,在BSE和CBE(1次/6~12個月)的基礎上,1次/年乳腺超聲檢查。50歲以后1次/年乳腺X線檢查,必要時增加乳腺MR檢查。
3.需進行乳腺癌易感基因檢測的指征:(1)乳腺癌發病年齡≤45歲。(2)乳腺癌發病年齡在46~50歲之間并符合下列情況之一:①家族史不詳或有限的家族史;②任何年齡發病的多原發乳腺癌(異時乳腺癌或同時乳腺癌);③有具有血緣關系的近親在任何年齡罹患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前列腺癌。(3)乳腺癌發病年齡≥51歲并符合下列情況之一。①具有血緣關系的近親符合以下條件:乳腺癌發病年齡≤50歲或任何年齡發病的男性乳腺癌;任何年齡發病的卵巢癌;任何年齡發病的胰腺癌;任何年齡的轉移性前列腺癌或高危前列腺癌。(2)包括先證者及近親在內共≥3例乳腺癌患者。(3)近親關系親屬中≥2例乳腺癌或前列腺癌患者。(4)任何年齡發病的乳腺癌:三陰性乳腺癌;小葉乳腺癌患者,同時本人或家族中有彌漫性胃癌病史。
(三)一般風險人群篩查
一般風險人群是除乳腺癌高風險人群以外的所有適齡女性。推薦強度:強,GRADE證據分級:中-低級):
1.18~25歲女性,①進行乳腺癌防治知識宣教;②1次/個月BSE。
2.對于26~40歲女性,①進行乳腺癌防治知識宣教;②1次/個月乳腺自我檢查(BSE);③1次/年臨床乳腺查體(CBE)。
3.對于41~70歲女性,①進行乳腺癌防治知識宣教;②1次/個月BSE;③1次/年CBE;④1次/年乳腺影像檢查,結合中國國情,檢查首選乳腺超聲,必要時可以考慮輔助乳腺X線檢查。
4.對于70歲以上女性,①進行乳腺癌防治知識宣教;②1次/個月BSE;③1次/年CBE;④機會性篩查(有癥狀或可疑體征時進行影像學檢查)。
(四)乳腺癌篩查方法
1.乳腺癌知識宣教。通過宣教可以使公眾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增強對乳腺癌的認識,從而自覺接受乳腺癌篩查,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
2.乳腺觸診檢查。方法一,女性自己進行定期的乳腺手診檢查。方法二,由臨床醫師對女性進行乳腺和腋窩的視診及觸診。
3.影像學檢查。(1)乳腺X線攝影,具有其他影像學方法無可替代的優勢,適用于篩查性人群及診斷性患者的乳腺檢查。(2)乳腺超聲。簡便易行、靈活直觀、無創無輻射,對于致密型乳腺的腫瘤敏感度高,適用于所有疑診乳腺病變的人群。
三、胃癌篩查
(參考中國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2版)
(參考中國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2版)
胃癌是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胃癌新發病例47.9萬例,死亡病例37.4萬例,分別占全球胃癌新發和死亡病例的44.0%和48.6%。在我國,胃癌發病率位列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4位,死亡率的第3位,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成為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一)危險因素
1.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是胃癌的危險因素
2.長期高鹽飲食、煙熏煎炸食品、紅肉與加工肉的攝入及不良飲食習慣是胃癌的危險因素
3.吸煙是胃癌的危險因素
4.重度飲酒是胃癌的危險因素
5.一級親屬胃癌家族史是胃癌的危險因素
(二)高風險人群
年齡45歲及以上,且符合下列任一條件者為胃癌高風險人群:(1)長期居住于胃癌高發區;(2)Hp感染;(3)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4)一級親屬有胃癌病史;(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三)胃癌篩查策略
推薦胃癌高風險人群接受胃癌篩查。
1.Hp感染檢測。在胃癌高發地區人群進行Hp感染檢測篩查。(1)首選尿素呼氣試驗(UBT)進行Hp的檢測。(2)血清Hp抗體檢測。(3)糞便抗原檢測。
2.Hp感染以外的胃癌其他生物標志物篩查。PG、G-17、MG7-Ag和血清Hp-Ag等聯合檢測,配合評分系統或許有利于胃癌的精準篩查,但需要考慮經濟效益問題。
3.胃鏡檢查。(1)胃癌高危人群,建議每年1次胃鏡檢查。(2)胃癌中危人群,建議每2年1次胃鏡檢查。(3)胃癌低危人群,建議每3年1次胃鏡檢查。
四、肝癌篩查
(參考中國人群肝癌篩查指南2022版)
(參考中國人群肝癌篩查指南2022版)
肝癌是全球和我國導致惡性腫瘤死亡的常見原因。我國肝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且具有地區和性別差異。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近年來略有提升,但仍顯著低于胃癌、食管癌及結直腸癌等大部分消化系統腫瘤患者的生存率。肝癌所致經濟負擔較為嚴重且呈增加趨勢。
(一)病因及危險因素
1.HBV(乙肝病毒)和HCV(丙型肝炎病毒)是導致HCC(肝細胞癌)的主要感染性因素,黃曲霉毒素暴露增加HBV感染者的HCC發生風險。
2.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療獲得持續病毒學應答(SVR)后,可顯著降低但不能消除進展為HCC的風險。
3.發生肝硬化的HCV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療根除病毒感染后,可顯著降低但不能消除進展為HCC的風險。
4.多種原因導致的肝硬化是HCC發生的重要環節,特別是慢性HBV及HC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
5.酒精性肝病、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均增加HBV及HCV感染者的HCC發生風險。
6.慢性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肝癌占比逐漸減少。
(二)高風險人群
1.肝癌高風險人群: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1)各種原因(包括酒精性肝病、MAFLD)所致的肝硬化患者;(2)HBV或(和)HCV慢性感染且年齡≥40歲者(證據質量:中;推薦強度:強)。
2.一般風險人群:以上定義為肝癌高風險人群以外的人群(證據質量:低;推薦強度:弱)。
(三)肝癌篩查策略
1.篩查起止年齡:(1)我國肝癌高風險人群推薦監測起始年齡為40歲,74歲或預期壽命<5年時終止(證據質量:低;推薦強度:弱);(2)肝硬化患者的肝癌監測起止年齡不限(證據質量:低;推薦強度:弱)。
2.篩查技術。(1)US(超聲檢查)聯合AFP(甲胎蛋白)檢測仍是最廣泛采用的肝癌篩查技術;(2)CT及MRI,特別是增強CT與MRI是篩查異常人群進行進一步診斷的首選技術。
3.監測方法。US、US聯合AFP檢測為目前常用的肝癌監測技術,對于高風險人群的監測間隔證據較少;其中慢性肝?。òǜ斡不?、慢性肝炎等)患者評價監測間隔有6個月、12個月及以上,其中以6個月多見;CT(特別是增強CT)或MRI監測間隔可適當延長(證據質量:中;推薦強度:弱)
五、結直腸癌篩查
(參閱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0)
(參閱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0)
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癥之一,造成了嚴重的社會負擔。 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從癌前病變進展到癌一般需要 5~10 年的時間,為疾病的早期診斷和臨床干預提供了重要時間窗口。
(一)危險因素
1.結直腸癌家族史:結直腸癌有明顯的家庭聚集性,研究表明,一級親屬患結直腸癌的人群,其發病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76倍,且家族史對結直腸癌發病風險的效應還會受到患病親屬數目的影響。
2.炎癥性腸?。貉装Y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研究表明,潰瘍性結腸炎可使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1.4倍。
3.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每天攝入大于100g紅肉或大于50g加工肉都會使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1.2倍。
4.糖尿?。禾悄虿』颊叩慕Y直腸癌發病風險增高,是健康人群的1.2-1.4倍。
5.肥胖:肥胖者的結直腸癌發病風險也會增高,研究顯示,體質指數(BMI)每增加5kg/m2,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5%;腰圍每增加10cm,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2%。
6.吸煙:與不吸煙者相比,吸煙者的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18%,且吸煙對結直腸癌發病風險的影響呈現劑量反應關系。
7.大量飲酒:大量飲酒可使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高,日飲酒量每增加10g,結直腸癌風險增加7%。
(二)風險人群
不具有以下風險因素者,可被定義為“一般風險人群”:
1.一級親屬具有結直腸癌病史(包括非遺傳性;結直腸癌家族史和遺傳性結直腸癌家族史);
2.本人具有結直腸癌病史;
3.本人具有腸道腺瘤病史;
4.本人患有 8~10 年長期不愈的炎癥性腸??;
5.本人糞便潛血試驗陽性。
(強推薦,GRADE 證據分級:中)
(三)篩查策略
1.篩查起止年齡。(1)一般人群 40 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 (弱推薦,GRADE 證據分 級:低);(2)評估為中低風險的人群在 50-75 歲接受結直腸癌篩查 (強推薦,GRADE 證據分級:中);(3)評估結果為高風險的人群在 40-75 歲起接受結直腸癌篩查(強推薦,GRADE 證據分級:中);(4) 如 1 個及以上一級親屬罹患結直腸癌, 推薦接受結直腸癌篩查的起始年齡為40 歲或比一級親屬中最年輕患者提前 10 歲(弱推薦,GRADE 證據分級:中)。
2.篩查方法。(1)結腸鏡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強推薦,GRADE 證據分級:高);(2)FIT(免疫法糞便隱血試驗)適用于結直腸癌篩查,其對結直腸癌診斷靈敏度較高, 但對癌前病變靈敏度有限(強推薦,GRADE 證據分級:中);(3)乙狀結腸鏡可用于結直腸癌篩查,其對遠端結直腸癌的靈敏度、特異度均較高(弱推薦,GRADE 證據分級:中);(4)結腸 CT 成像技術在特定條件下可用于結直腸癌篩查, 對結直腸癌和癌前病變具有一定的篩檢能力(弱推薦,GRADE 證據分級:低);(5)多靶點糞便 FIT-DNA 檢測在特定條件下可用于結直腸癌篩查, 其對結直腸癌和癌前病變具有一定的篩檢能力 (弱推薦,GRADE 證據分級:低)。